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

20150703,請 [豐興] 鐵工廠公佈一下 ”空污“ 及 ”水污“ 的處理對策,別讓后里人處於《戴奧辛》跟《重金屬》的污染風險中




別為了賺錢,失去你的良心
撰文 / 理財贏家俱樂部
我想引英國十九世紀的一段諺語,稍加更動,來做為開頭:

有些人,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;這叫做工作。
有些人,靠「那些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的人」餬口;這稱為買賣。
有些人,靠「那些靠『那些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的人』餬口的人」餬口;這叫做金融。

就算放在今天來看,這段話說得還是太好了,把金融體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,說得再貼切不過。

美國金融體系的遊戲規則,從來就沒變過。我把這套遊戲規則稱為「簡單算數鐵則」(The Relentless Rules of Humble Arithmetic),這個說法,是美國大法官路易斯.布蘭代斯(Justice Louis Brandeis)首先提出來的。簡單說,這套遊戲規則是這樣的:

金融市場所產生的利潤,減去金融體系的費用,就等於投資人實際上拿到的「淨報酬」。

因此,不管投資人在股、債市中賺到多少報酬,只要金融體系先把金融中介(financial intermediation)的費用扣下來,再把剩餘的付給投資人,那麼,如果金融體系收取的費用太高,投資人就很難存到老本。

金融體系拿走的越多,投資人賺到的越少。

投資人位於投資食物鏈的最下方,負責供養整個投資食物鏈,可是,這個投資食物鏈,卻向投資人收取很高的費用。

綜合上面幾點,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真相:金融體系,奪走了我們社會的價值。

當代的美國金融體系,就是如此。這種情況已經行之有年,就像金融業也已經存在幾十年,如今成了支撐美國經濟最重要的一個產業。

今天的我們,好像不需要再製造任何東西,只需要交換幾張紙,輪流持有股票和債券,然後付給金融機構一大筆錢。不只如此,我們還發明了更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,為金融市場加入更多風險,最後,我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更高。

投資大師華倫.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的合夥人兼左右手查理.孟格(Charlie Munger)是這麼說的:

大部分賺錢的活動,都會帶來極大的「反社會」效果……當愈來愈多人從事這種代價高昂的活動……一種糟糕的趨勢也會更加惡化──愈來愈多原本正正派派的年輕人才,被吸引到高薪的財富管理業,而捨棄了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的工作。

和孟格先生一樣,我也很擔心年輕的人才,大量擁進這個吞噬價值的產業。

我對大學生演講的時候,經常語重心長地勸他們。不過,我從來不會勸他們別進這一行,這一行的薪水太誘人了,光是靠說幾句話,是無法打消年輕人想進這一行的念頭的。

相反的,我要這些初生之犢們在踏進這一行之前,先想想以下三件事。正在讀這本書的你,不管你們打算從事什麼行業,我希望你們也能想想這三件事,把它們運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,讓它們幫助你看清楚:在追逐幸福與快樂的同時,你是否忘了「夠了」的道理。

賺到合理報酬的唯一方法

二○○七年五月,金融業正在熱頭上,我在喬治城大學(Georgetown University)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,我是這麼說的:

第一,如果你們進的是金融這一行,就要把眼睛睜大一點。你們得認清楚,企圖從客戶的身上榨取價值,日子一久,就會越來越難榨取,最後,會玩火自焚。

華爾街有句老話──錢是沒有良心的。這句話固然沒錯,不過也別因為聽信了這句話,而泯滅了自己的良心,也別因為這句話,就改變自己的行為和人品。

第二,當你們想要儲蓄退休老本而開始投資,那麼,你們一定要記得:把金融體系所榨走的費用降到最低。也就是說,你們應該投資美國與全球股市的指數型基金──也就是像我們先鋒集團這樣的基金。沒錯,這個建議的確符合我的利益,但這是唯一可以確保你們能夠從金融市場中賺到合理報酬的方法。

第三,不管你們日後進哪一行,你們都得努力擁護那一行的專業價值觀,也就是:永遠都要把服務客戶,當做最首要任務。今天,這樣的傳統專業價值觀,正快速的瓦解中。此外,不要漠視你所屬的社區、國家和世界的「多數人利益」(greater good)。誠如威廉.賓所言,「我知道我只能活出生命一次,因此,如果我可以向其他同行生命路的人顯出任何恩慈,或做出任何善行,讓我現在就去做,不推辭也不疏懶,因為我不能在這路上再走一次。」

事後證明,我在那場演講中提出的警告,不僅一語成讖,也說得恰到時候。金融業,果然自食惡果了。

二○○七年七月,就在我演講完兩個月後,從花旗集團(Citigroup)、美林(Merrill Lynch)與貝爾斯登(Bear Stearns)等大型投資銀行開始,金融業紛紛垮台;先前金融業不顧後果所推出的高風險工具,全部灰頭土臉;許多業者的資產負債表上,資產價值紛紛蒸發。算到二○○八年年中,金融業資產蒸發的金額就已經高達九千七百五十億美元,而且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。

對金融業有好處,對你一定沒好處

我在喬治城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到,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成分股的所有企業,在二○○六年總共賺了七千一百一十億美元,其中光是金融業,就賺了二千一百五十億美元,占了約三○%;如果把大企業(例如奇異電氣[GE, General Electric])金融部門的獲利也算進來,也許會高達三五%。

這種金融業主導美國經濟與股市的現象,是十分驚人的。能源企業與科技企業很會賺錢吧,但這兩大產業所賺的錢加起來,還沒有金融業高。比起醫療業與大型的工業,金融業的獲利更整整多出三倍左右。

但是,到了二○○七年年底,金融業的利潤腰斬了將近一半,那一年才賺了一千二百三十億美元。二○○七年,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成分股的所有企業,總共賺了六千億美元,金融業的獲利原本占三○%,那一年卻縮水到只占一七%。至於那一年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成分股的所有企業,獲利全都衰退,衰退的原因當中,有九成都是金融業造成的。二○○八年,這齣慘劇仍在繼續進行。真是惡有惡報。

但,真的惡有惡報嗎?投資人購買了金融業者發明的高風險債權憑證(debt obligation),損失了好幾千億美元;裁員潮一波波,金融業已經有二十多萬人丟了飯碗,然而,大多數投資銀行的管理高層依然坐享高得令人瞠目結舌的薪水。

這讓我想到一個最近讀到,但也許是捏造出來的故事:就在不動產抵押債券市場崩盤以後,有個投資銀行家告訴他的同事:「我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。壞消息是,我們損失了大筆金錢,好消息是:那不是我們的錢。

(以上為文章的部分內容,其餘部分請連結到該網頁細看)



網頁:
別為了賺錢,失去你的良心 ↗

臉書后里幫公開社團 ↗